• 首页
  • Home
  • 走进一中
  • Go into the mid
  • 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 教师发展
  • Teacher develop
  • 学生成长
  • Moral education
  • 南中党建
  • Party building
  • 精神文明
  • Spiritual civil
  • 主题教育
  • Thematic educat
  • 清廉学校
  • Incorruptible s
  • 综合实践
  • Comprehensive
  • 平安校园
  • Safe campus
  • 校务公开
  • School affairs
  • 南中校友
  • Alumni in South
  •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母校的回忆
发布时间:2020-09-22

2.jpg

一、前言

  1963年我考入南阳地区唯一的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南阳一高,本届招生4个班,我所在的班级为甲班。南阳一高办学历史悠久,自1903年建校以来多易其名,老辈人习惯称之为南中。我们这一届是66届,属于“老三届”中年级最高的,母校又称我们高二十一届,当时南阳一高面向南阳地区13个县(市)招生,凡考上一高的新生都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转到学校所在地,一律成为有城市户口吃商品粮的,这在全南阳地区的所有中学里独一无二。在那个年代,对农村孩子来说其诱惑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这也算是上省重点高中的特殊待遇吧。

  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有一套刚性规定,主要是四个坚持:1. 坚持早操,早晨起床后必须到操场跑步,冬天亮的晚操场开探照灯;2. 坚持午觉,不论春夏秋冬要求学生必须睡午觉;3. 坚持按时就寝,晚自习下课必须离开教室,按时就寝;4. 坚持体力劳动,经常组织学生到郊区农村帮生产队劳动。

由于文革的原因,66、67、68三届学生于1968年同时离校。50多年过去了,当时母校优美的校园仍留在我深深的记忆中。

二、半个世纪前的一高校园

  南阳一高地处南阳市东关书院,据专家考证,书院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立的,当时定名为宛南书院。学校大门位于校园的东南角,门口朝东对着书院街,书院街的名字大概也由此而来吧。书院街南头有个三眼井,算是南阳一景。站在书院街仰望学校门口,门楼上方九个魏体大字“河南省南阳第一高中”在白底衬托下显得格外庄重。大门外小广场呈扇形,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每尊石狮子旁都有一棵青桐树陪伴。

  踏进大门门槛,两个耳房一左一右,传达室就设在左耳房,传达室门外立有老校友赠送给母校的两面大镜子,供进校者正衣冠之用。当年王建林担任传达室收发兼门卫,就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从两个耳房之间的通道穿过,进到了校园。驻足往左看去,南院墙的墙壁东角落一带镶嵌有不少石碑,可惜当时没有细看碑文,凭测想大概是记述着书院兴衰变迁历史吧。往西直走是条上坡路,两行挺拔的柏树像卫兵一样排列在路的两旁,树冠在空中合拢,形成了一条能遮阳挡雨的林荫道,给人一种深奥莫测、肃然起敬的感觉。林荫道北侧有一排小房,大概有五六个单间,供家长来校看望学生时休息之用。

  林荫道尽头立有一尊彩绘牌坊,正上方有悬挂一块牌匾,上边写有 “勤学勤劳”,文革开始后又换为 “突出政治”四个大字。穿过牌坊不远是一堵围墙,围墙上由学校图书馆王学睿老师书写的大幅标语非常醒目,内容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沿标语靠北点的围墙开有一直径2米的圆形门洞,里面是个漂亮小院,被称为党支部院。院内苍松翠竹、四季花开,是学校党支部办公室所在地,也是校长郝墨轩居住的地方。

  过了牌坊右转向北,一条水泥主干路直通校区。沿路东边是一排面朝西草房,总务处在此;西边是大榆树绿地花园,园子里几棵大榆树高耸入云、荫天蔽日,是很多无名鸟儿的天堂,鹭鸶也是这里的常客。鸟儿们在树上叽叽喳喳,地上常落有一片片白糊糊的鸟粪。大榆树下的绿地一分为四,四个区域由稍高点的砖铺地隔离,麦冬、牡丹、月季、菊花以及叫不出名的奇花异草分布于各个区域,用鸟语花香形容此处一点也不过份。

  沿主干道继续往前走,左前方是阅览室,也称小礼堂。阅览室门口正上方牌匾上的“鲁迅图书室”由郭沫若所题,其前墙玻璃窗特别大,增加了室内亮度。阅览室门前的方形场地用砖铺成,各班毕业合影照一般都在这里进行。往西边望去则是学校卫生室。当年校医李光远为预防学生们近视,手把手教同学们做眼力保健操,印象十分深刻。卫生室的南侧建有长长一排房子,好像一道屏障把大榆树绿地花园和西南院隔开。这排房子屋后是大榆树花园,门前是西南院,环境比较幽静,其中大部分房舍做仪器室之用,到任时间不长的赵忠义书记生前就住在这一排,文革风暴来临前夕,赵忠义书记突然自缢身亡,给人们留下了无尽遗憾和永久之谜。

  阅览室东山墙黑板报非常显眼,内容不断更换,供过往观众阅读;最令人关注的是当年毕业生大批考上各个名牌高校的录取名单,这既是学校的荣耀,更是对在校生的激励。隔条主干道,对面是教工食堂,当年由李明纪师傅一人执厨。食堂东南方有个杂物院,存放着镐头、铁锨、抬筐等劳动工具,管理劳动工具的是杨富湘老师,他满脸胡须不修边幅,从不多说一句话,听说是个右派。大杂院里还有一辆黑色高级小轿车停在旁边的车间里,长期不用几近报废;有的男生出于好奇专门跑过去观看,一般只是绕车一周近距离观看一下,有的嫌不过瘾干脆进车里面,坐到司机位置上手握方向盘作个开车的样子。

  食堂北边有两排南北走向(面朝东)的古式建筑,理科任课老师每人一间作为住室,这两排建筑风格明显:地基垫的都比较高且整排都带有明柱走廊。靠西边那一排的后墙以及小礼堂东山墙等紧邻主干道两侧的墙壁由于位置醒目,文革开始后成了贴大字报的黄金地段。

  从这两排建筑往东走一段距离,还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房子与之相对,是文科老师们的住室。这座房子从屋脊砌墙隔断,整座房子变为面朝西和面朝东两排。面朝东那排门前道路以东是一些小树,再东边就是八小的院墙,这里位置比较偏僻,环境清静过往人稀,据说曾发生过小偷大白天撬门别锁进屋,把有位老师的东西拿走了。

  文科老师住室南山墙处有一水井,我们刚入学时茶炉曾在这里。茶炉师傅姓惠,大家都称他老惠。一年后茶炉就挪到学生食堂东头了。每年冬天早上洗脸需要的热水,都由值日生去茶炉抬。

  阅览室北侧的空场有一些树木,空场东半部有一水井,电动水车把井水抽到一个抬高的大水池子里,供人们使用;1964年建水塔后才用上自来水。再往北就是有名的学以致用了,学以致用坐北朝南,是一栋老式建筑,中间有一南北通道,两侧各有一个大教室组成,因屋檐下正中间有“学以致用”四个大字而得名。学以致用东山墙的两根木桅杆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一个铜钟,上下课由洪亮的钟声报时。负责打钟的工友老张总是把一马蹄表揣在怀里,到点之前一两分钟就已度步到钟下,然后不时低头看表,确保钟声响起分秒不差。

  和打钟处一路之隔,东边是教导处张仲仁、陶然两位主任的住室,住室屋脊上安架有两个高音喇叭,用来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新闻、音乐歌曲及校内通知,给校园增添了欢快活跃气氛。东邻一排地基垫高而且有明柱走廊的大房子,是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几个教研室所在地。

  学以致用后墙外的一排桐树高高大大,到了春天树上开满桐花,边开边落,打扫卫生时总能扫大半抬筐。往北直至中楼是一片广场,通常说的中楼院就指这片区域。这里是校排球队训练场地,也是课外活动举行排球赛的地方,每次比赛双方啦啦队互不示弱,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文革初期一高著名的“6.22事件”就发生在中楼院。1966年6月22日凌晨,当人们正酣睡之际,学校的钟声突然响起,同学们被连绵不断的钟声叫醒了,在夜色朦胧中,大家一头雾水,都往钟声响起的地方去想看个究竟,中楼院的人越聚越多,人们相互询问着究竟发生了什么,正当人们疑惑不解之时,在人声鼎沸中有人开始高声讲话,会场很快肃静下来,讲话内容听的不怎么清楚,但讲话一结束,成群同学涌进了学以致用东教室,那里好像是文革初期地委下派到学校的工作组办公的地方。地委工作组杨柏洋(音译)面对群情激昂的学生们的频频质问无言以对,显得十分无奈。所谓6.22事件,就是受外地赴宛串联学生影响,一高造反派深夜召集全校学生围攻地委工作组,以期从学校赶走之的大聚会。站在人群中高声讲话、发表演说的人叫黄金发,是本校的一名退伍军人学生。6.22事件后,南阳地委感到事态严重,加强了工作组力量,换掉了原工作组组长罗瑞堂,改派地委常委、财贸部长宋子明进驻学校,这是后话不再赘述。

  中楼院西边有两排坐北朝南的房子,前排是学生食堂,后排粮油仓库。

  大礼堂位于学生食堂南边,利用率很高,平时作学生饭厅,雨雪天还可以在里面上体育课,更重要的是学校重要集会活动场所。地区曲剧团曾在大礼堂为师生演出《箭杆河边》。学校经常在此组织全校性的文娱晚会,舞台上师生自排自演的歌剧、话剧、小品等各种节目应有尽有,有的节目现在还记忆犹新,比如王运祥、李玉珍老师身穿西藏民族服装男女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理化组老师们的快板书“万庭午、张林才,我们大家一起来”;师生合演《一百分不算满分》中张天有同学扮演的小毛的精彩表演等等。最有名的要数由学校师生演出的大型话剧《青年一代》、《千万不要忘记》,两剧在大礼堂成功演出后,还应邀到市里几个剧院公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剧中主演邓桦、李玉珍、贺大绥,精彩表演炉火纯青、堪称一流;参与演出的郭伯如、王富云老师及在校学生党锡九、刘富太同学,出手不凡、亮点多多,把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在大礼堂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不少人听着听着,感动的流下热泪。当然,这个大礼堂里也有过令人心酸、不堪回首的历史,文革刚刚开始不久,在全国上下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 “三家村”、疯狂揪斗“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大背景下,除了在校园里铺天盖地的张贴大字报外,还曾在这里召开大会,对贾维钦、张超群、李春芳等老师以“莫须有”罪名进行无情批斗。

大礼堂南边是一排高三教室,这里南邻图书馆北靠大饭厅,环境幽静、就餐方便,是理想的上课之处。把高三教室安排在这里,学校可能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3.jpg

  中楼是座二层楼,上下两层各有两个教室,每层都有明柱走廊,楼梯建在东山墙外,为露天砖石结构。远远看去,中楼线条流畅,古朴大方,美丽壮观。当年我们教室在楼上,楼下就是教导处,郭伯如主任频繁出入,他文质彬彬、和蔼可亲,是我们的生物课教师,而且代过我们一段英语课,所以班里同学们都对他印象很深。中楼西墙比邻有一排平房,犹如中楼向西的延伸线,团委在这排平房的东头。平房最西头挨着一个大棚,里面喂养一黄牛,放有牛车、犁耙等农具,旁边还住着两个农民(当时学校在飞机场附近有耕地,种有庄稼)。校园后门就在这儿附近,后门两扇栅门比较宽大,所有车辆都从这里进出校园。栅门白天虚掩,夜晚上锁,钥匙由两位农民负责保管。

  西南院似乎带有一些神秘色彩,院内建筑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仪器室。院里植物主要是木槿树和二花,到了花季朵朵乳白色的木槿花配上绿叶显得十分俊雅,细长的二花花瓣儿从茂密的青藤绿叶中散发出淡淡清香。院里有两位受人尊敬的老教师:一位是图书馆王学睿老师,他是位著名书法家,楷、草、魏、隶样样精通;另一位是仪器室孔庆林老师,孔老师在实验室专为学生上实验课配备仪器,物理、化学、生物,科科在行。从实验室再往南是一片不小的果园,里面以苹果树为主,人称苹果园。学校有专人负责给果树剪枝和喷药治虫,学生们极少涉足,即使偶尔进去看看也不会久停。

中楼院主干道以东、教研组以北共有三排房子,第一排面朝北,第二、三两排面朝南。这些房子基本上都是做男生寝室之用。第二、三排房子以东地势下沉,与西边相比明显低了一些,此处还有两个稍大点的寝室,63级丙丁两班男生曾住于此。南中所有学生寝室都是按照教室格式设计建造的,需要变动教室或者寝室位置时,因寝室教室能打通使用,无需进行改造,只要把课桌和木床互换位置即可。比如女生宿舍楼早先曾做过多年教室,63级甲乙两班男生宿舍,只住了一个学期,新学期开学成了丙丁两班的教室。

 

4.jpg

   从中楼院沿主干道向北,过了中楼就是后操场,后操场的东头是个大坑,人称东大坑,坑里从不积水,也是同学们打排球的理想地儿。据传后操场明代是东大寺所在地,寺庙毁掉后留下了大量碎砖瓦片,所以每逢大雨之后,受雨水冲刷操场里都露出很多碎砖渣瓦串儿。每次体育课开始几分钟,谢升龙老师都带领同学们拣碎砖头蛋儿小瓦片儿,一边拣着一边用力往东大坑里扔着,既是热身活动吧,起到锻炼臂力的作用。。

后操场的西北角有栋二层楼做女生宿舍楼用。与之对称,东北角也有一栋二层楼,楼下南边不远就是东大坑。我们二年级时就在这栋楼里上课和住宿:一层是我们男生寝室,二层是教室。教室后墙紧邻学校围墙,上午第四节,坐在教室里,经常能听到来自校外“麻花儿焦香!”高亢洪亮的叫卖声。

两座后楼一西一东,中间有一片树林,里面有楝树、槐树等各种植被。

三、学校的老师们

  一高不仅有美丽的校园,有从全地区选拔出来的优质学生,更有一支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

在校学习三年,和我们班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老师,她们是:语文 张超群、李雨村;数学 王中山、华德炳、孙光禄、李荣岑;英语 王凤仙;物理 周后连、贺荣宇、杨永信;化学 邓桦、万庭午;生物 郭伯如;政治 田增夫、张秉正;体育 谢升龙;历史 李春芳。任课老师中,田增夫、贺荣宇、邓桦先后担任我们高一、高二、高三班主任。

  几十年过去了,每次同学们到一起都会提及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特色:贺荣宇老师教物理讲运动学总爱讲“从汽车站到盆窑多远多远”;常用“披头散发,不拘形式”来鼓励学生们敞开思维;当发现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时,他会立马脸一沉,严肃地说 “别马马虎虎!” 李雨村老师亲自为我们班确定参加全校文娱晚会的上演节目——歌剧《白毛女》选段,除了制作本节目舞台布景外,每天下午课外活动都亲自到场,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班排练,使得演出一举成功,赢得观众好评。王中山老师上课总要拎一提兜,为了把握讲课内容进度精准无误,进教室后先从提兜里取出马蹄表放在讲台桌上;万庭午老师,课堂上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千方百计找关键”,耐心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语文课张超群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每次上课时间未到,同学们已整整齐齐地端坐在教室,期盼着他风度翩翩、气宇轩昂的到来。张老师讲起课来一丝不苟,真可谓堂堂优质课。他朗读课文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如同电台播音员似的。他写字行草结合,书法功底深厚,让人耐看想学;字体苍劲有力不失流畅,飘逸潇洒而不失规范,无论课堂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算得上是一幅书法作品。他治学严谨,善于积累资料,把每个文言字词都制成一张活页加以注释,讲文言文时,抱着一摞一尺多厚的活页进教室,随手查阅。在一高,像张超群这样高水平的教师不胜枚举。

  其他老师(包括学校领导及处室干部职工等)名单如下:

学校领导: 郝墨轩、赵忠义、李启舜、宋显宗、田泽林;专任教师,白文台、孙天恒、杜道德、贺大绥、贾维钦、杨泽生、李普宾、蒋达基、张玉德、李玉珍、高枫、赵凤梧、张林才、周兆涛、李守青、常恒阁、骞振玉;图书馆,王学睿;实验室,孔庆林;几位新教师,陈守贵、魏元庆、朱鹏志、许太祥、张树新、曲令钧。教导处,郭伯如、张仲仁、陶然、张焕然、刘运祥、张绍良;党团系统,杨天佑、王富云、吴文奇、王运祥;总务处,王国定、赵兰章、赵克勤、刘立志、许国营、王建林、杨富湘;卫生室,李光远;食堂管理:郑业本、骆海庭、黄忠贤。学生食堂炊工:老刘师傅、黄荣岐、牛得青、吕福德、张保德、大代二代兄弟。

四、我们班里的同学们

  1963年入校时,我们甲班44名同学,毕业离校时40名同学,名单如下:

马学显 王书敏 王玉欣* 王筱玲*

邓相印 代源芝* 刘世英 刘俊生 

刘桂敏* 刘荣山 闫东海 陈新甫 

杜天云 杜思福 李中珍* 李芳菊*

李桂金* 李俊峰 邱喜善 沈德金 

吴昭俊 肖天亮 杨 超 杨好信 

张定义 范从选 骆平安 侯 俭 

赵成山 赵合祥 郝甦廉* 高中立 

徐宏志 徐世纶 梁沛龙 崔长明 

葛专生 靳炳坤 潘庆华 魏须章

陈泽中 (转学) 李书祥(转班)

杨玉先*(转班) 张朝民(休学)

  离开母校已经50多年了,但学校老师们对我们的培育之恩一直铭记在心,同学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与日俱增。

  作为结束语,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南中学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

  祝愿我们的母校发展的越来越好!

  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2020年3月完稿

2020年9月修改